专题发布Navigation

健康巴彦淖尔行动

脑出血瘫痪在床 专业康复让她重展笑颜

发布时间:2023-02-13 17:25:33

31岁的小玲(化名)顺利生下了可爱的宝宝,当宝宝8个月全家人还沉浸在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之时,小玲右侧的胳膊突然不会动了,右腿勉强能抬离床面,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侧脑室旁出血。

经过临床治疗,小玲病情得到了控制,可右侧肢体偏瘫仍然不会动。时隔两个月,厄运再次降临,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小玲,喝水出现严重的呛咳,左侧肢体力量变弱,病情一度加重,意识障碍、舌后坠、呼吸困难、痰多......经检查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出血。辗转多家医院医生全力救治,小玲命是保住了,但是她瘫痪在床、不能说话、饮食要依靠鼻饲、呼吸要通过气切,这些后遗症让小玲备受折磨,看着小玲难受家人也很是心疼。

为了进一步治疗,家人带着小玲来到了巴彦淖尔市医院康复医学科寻求帮助。神经康复部副主任医师杨云凤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小玲时的情形,“她躺在床上,气管切开,带着鼻饲管,虽然神志清醒,但是不会表达,也不能配合查体,左侧胳膊还稍能拿起,右侧根本动不了”。

“她才31岁,她的孩子才几个月,那么小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。”针对小玲的病情,神经康复团队做了全面的功能评估,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。

随后的3个月里,小玲2次入院进行康复治疗,身体各项功能有了显著的改善,小玲成功闭合了喉间的气切,从不会发声到可以放声大哭、简单发音,从鼻饲到可以自己吞咽食物,从手稍稍会动到可以使用遥控器、玩手机,从躺着到坐起......这让小玲一家欣喜不已,对医护人员充满感激。现在的小玲看到来查房的杨云凤会竖起左手的大拇指笑着说“杨大夫,棒棒哒”。

在康复中心神经康复部,治疗师们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,步履匆匆,穿梭在各个病区。面对的更多是住在ICU里的脑卒中、脑外伤、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脑病、一氧化碳中毒昏迷、主动脉夹层术后等重症患者。这些患者发病急、病情重,康复起来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在常人看来,说一句话、端起一杯水、迈出一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,但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
在EICU病区,63岁的蔡先生也是杨云凤重点关注的患者之一。蔡先生车祸后脑外伤、脑出血、昏迷,锁骨、多处肋骨、骨盆骨折,一度出现了创伤性休克,可以说是在鬼门关“跑”了一圈的人。经过10天的综合抢救治疗,蔡先生病情日趋稳定。神经康复团队立刻为他开展相关康复治疗,短短40天,蔡先生闭合了气切、拔除了鼻饲管,语言和感觉功能基本恢复,原本不听使唤的四肢也恢复到能伸展自如。陪伴在蔡先生身边的两个儿子笑着说“确实是好多了,都有力气‘骂人’了。”

在康复大厅里随处可以见到一对一的康复训练,康复治疗师白军正小心翼翼护着独自走路的王阿姨,就像护着蹒跚学步的孩子:“对,别着急,站稳了再换腿”、“真好,你可以做到,加油”。

康复治疗师李宁正托住患者腿,有规律地进行关节被动活动:“抬高,自己用力”、“好,慢一点,就是这样,再来一次”。

杨云凤说:“这看似简单的辅助患者拿起胳膊、抬起腿,揉一揉、捏一捏其实都是技术活儿,可以预防关节挛缩、肌肉萎缩,减少重症疾病带来的二次伤害。危重患者早期及时的康复有利于让已出现的功能障碍尽快恢复。比如针灸促醒、呼吸训练帮助早日脱离呼吸机、吞咽训练帮助患者降低肺感染风险并促进自主吞咽功能恢复等等。”

每一个康复患者的背后,都是一个康复团队在努力,康复医师、护士、治疗师、中医针灸治疗师……每天的诱导发音、肢体活动、力量训练、姿势矫正、功能促通、感觉输入等功能训练说起来容易,练起来十分困难。面对患者一次次的失败,治疗师就会不厌其烦的一次次给予鼓励,不同阶段用不同康复训练方法,循序渐进,一步步地达到生活自理,让患者重拾笑容,生命更有质量。


文图:孟臻毓


  • 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