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县动态Navigation

中旗

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景深度解析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0:42:32  来源:乌拉特中旗卫健委

 

     我们来对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”进行一次全面、深入的梳理和总结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,更是一场深刻的医疗卫生体系革命。

一、核心定义与核心理念

 

     定义是什么?它是指在县域内,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,乡镇卫生院为枢纽,村卫生室为基础,整合成一个责任、管理、服务、利益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。它不是简单的“医疗联合体”,而是一个“命运共同体”。

     核心理念: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转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。其目标非常明确:实现“小病不出乡、大病不出县”,让县域内居民享受到连续、高效、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。

二、要解决的根本问题(为什么建?)

 

     国家大力推动此项改革,旨在破解我国基层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四大难题:

1.资源碎片化:县级、乡级、村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,竞争大于合作,无法形成服务合力。

2.患者外流:基层服务能力弱,群众不信任,导致大病小病都往大城市大医院跑,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突出。

3.医保基金穿底风险:患者外流导致医保基金大量外溢,基金使用效率低下,可持续压力巨大。

4.“医防”脱节: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分离,重治疗、轻预防,难以应对慢性病高发的挑战。

三、核心特征:“紧密型”体现在哪?

 

     与松散型的医联体不同,“紧密型”是其成功的关键,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:

1.统一管理:成立独立的医共体管理机构,对人、财、物进行统一管理、调配和考核。打破机构间的行政壁垒。

2.统一服务: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、双向转诊流程和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检查结果互认,提供同质化服务。

3.统一利益:实行医保基金“总额预付、结余留用、超支合理分担”的支付方式。这是核心驱动力,结余的医保资金可以留用,激励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和健康管理,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。

4.统一责任:医共体对辖区内居民的健康负总责,从看病报销到健康管理,责任捆绑,利益共享。

四、运行机制与关键措施

 

(一)资源流动

1.人才下沉:县级专家定期到乡镇坐诊、带教、查房。

2.技术下沉:建立远程心电、影像、会诊中心,让乡镇检查、县级诊断。

3.设备共享:统一调配大型医疗设备,提高使用效率。

(二)分级诊疗

1.强制基层首诊:通过医保报销比例差异(基层报销更高)引导患者首选基层就医。

2.畅通转诊通道:建立内部绿色转诊渠道,上级医院为转诊患者优先预留号源和床位。

3.家庭医生签约:以医共体为技术支撑,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“签而有约”。

(三)药品保障

1.统一药品目录:实现县、乡、村用药目录衔接,解决基层“缺药”问题。

2.统一采购配送:降低采购成本,保障药品供应。 

(四)信息支撑

1.建设县域健康信息平台: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。

2.数据共享:诊疗信息、公卫信息实时共享,为医生诊疗和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支持。

五、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

 

(一)显著成效

1.县域内就诊率提升:很多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%以上。

2.医保基金更可持续:基金支出增速放缓,甚至出现结余。

3.基层服务能力增强: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和手术量明显上升。

4.居民负担减轻:减少了因外出就医产生的交通、住宿等非医疗支出。

(二)严峻挑战

1.利益分配难:如何平衡县级医院与基层机构之间的利益,避免“虹吸效应”仍是难题。

2.人才问题突出:基层人才“引不来、留不住、能力弱”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。

3. 信息化建设滞后:数据标准不统一,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。

4.管理体制待理顺:多头管理、权责不清的情况在部分地方仍然存在。

六、典型案例

 

1. 安徽天长模式:“首创者”。核心是“医保按人头总额预付”,将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,结余资金用于分配,倒逼医共体主动控制费用、做好预防。

2. 浙江德清经验:“数字赋能”。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建设,实现了全域级的智慧健康服务,信息互通共享程度高,流程优化做得好。

3.山西省改试点:“深度融合”。在管理体制上突破大,实行人财物全面统一管理,改革力度大。

七、未来发展方向

 

1.深化医防融合: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治疗更深度地结合,真正为居民健康结果负责。

2.强化数字赋能: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、5G远程医疗、AI辅助诊断等,提升效率。

3.完善绩效考核:建立以健康结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,而非单纯的业务量考核。

4.破解人才瓶颈:深化“县管乡用”编制改革,完善薪酬激励机制,加强全科医生培养。

     总结而言,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中国医改“强基层、建机制”的关键一招。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重塑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模式、支付方式和激励导向,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看好病,更是为了“护健康”,是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在县域层面的核心实践载体。

 

:徐利益

 


  • 附件: